继《中国制造2025》之后,2016年4月,工信部、国家发改委、财政部联合发布了《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(2016-2020年)》。《规划》明确,未来五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要实现“两突破”、“三提升”,即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,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、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。
人工智能热度来袭
机器人,作为制造业先进方向的杰出代表,再次站在了“风口”上。5月22日至24日,围绕“机器人与创新创业”这一主题,来自全国机器人领域近七百位“大咖”,在第二届(杭州)机器人西湖论坛上分享了他们当下的研究成果及未来的科研方向。
“虽然讲智能制造,但是核心还是讲人工智能。未来,人工智能将要爆发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著名智能CAD(计算机辅助设计)专家潘云鹤在论坛上这样论断。在他看来,人工智能即将有一个重大突破,不仅是产业的突破、工业的突破,而且是技术的突破。
潘云鹤介绍,中国工程院在研究的“智能城市”、“大数据”、“智能制造”和“知识中心”等项目,已感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性。现在全国有409个城市建设“智慧城市”,如果仍采用传统数据库的方法打造“智慧城市”,那必然是低水平的。
潘云鹤预测,这一次的人工智能热会有大变化。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原因:一是人类的信息环境与设施发生了大改变;二是社会对人工智能的需求大爆发;三是人工智能目标和理念有了大改变;四是人工智能的数据及由它带来的方法、技术有很大的改变。他表示,这四种结合在一起,将促进人工智能的重大提升。
“从市场应用角度来说,我们研发的人工智能需要一个卖点,我觉得汽车是一个很好的选题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李德毅介绍,汽车,这个曾被称为“改变了世界”的机器,目前正在被人工智能所改变。2012年,李德毅团队就做了18次北京到天津无人驾驶汽车的试验。
“当然,我们做的不是私家车无人驾驶,而是厂区通勤、园区观光、快速公交、智能房车等大型车辆。”李德毅介绍,目前,他们的“驾驶脑”人工智能设备完全能胜任司机职位。
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·霍金曾表示,机器人未来有可能比人聪明。这一预言让人联想到科幻电影里机器人统治世界的情节。那么,机器人的普及是否会对人们就业造成影响,会不会取代人类?
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说,大可不必担忧。他认为,崛起中的工业机器人并不会完全取代人力,而是最终达到“人机融合”状态。机器人替换的多数是简单重复、劳动强度大的岗位。杨华勇举例,现在北京、杭州等地都出现了使用机器人的餐厅。机器人能做的是从厨房到餐厅传菜部分,真正与顾客打交道还是要靠人。
机器人产业化加速
在22日下午的机器人创业项目与产业资本对接专场会上,十个机器人科技创业项目进行了项目路演,其中有类脑机器人、飞行机器人、水下机器人、医疗机器人、教育机器人等项目,令人脑洞大开。
除了应用于制造业生产,机器人正逐步扩展到家居生活、养老助残等多个生活领域。展会上,服务机器人成为一大亮点。多点开花的应用推动机器人产业迎来发展“大时代”。
“中国目前有超过40多个机器人产业园区、上千家机器人相关企业,有机构分析,中国机器人市场将迅速发展至万亿数量级的市场。”论坛上,杨华勇介绍,如今,机器人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了产业时代,以浙江为例,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研究机器人技术的高等院校之一。
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,浙江大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科技联盟的科研方向开始瞄准应用领域,围绕工业机器人、服务机器人、特种机器人、关键零部件、基础件等方面尝试产业化。
但杨华勇同时也强调,我国机器人产业在拥有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,也面临不少挑战。“集中体现在工业机器人的设计、加工制造、标准机检测、市场开发等方面,尤其是在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、基础件等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。
此外,在机器人研发的人才方面,我国应用型人才短缺,而高等院校、职业院校、技工院校等机器人专业尚未完成。我国机器人产业需要新的思路,这包括新型人工的智能机器人、服务机器人、特种机器人等。”杨华勇说。
机器人基础与前沿技术正在迅猛发展,涉及工程材料、机械工程、传感器、自动化等各方面,许多学科交融、相互促进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王田苗认为,就服务型机器人产业而言,未来在人工智能技术、智能汽车技术、智能材料技术、生物医学技术等四个方面潜力无限。
广佳源电子科技紧跟国际先进技术,从事自主开发产品:Micro USB接口,Mini USB接口,USB2.0接口,防水Micro USB接口,USB 3.1 Type-C接口等等系列,先进的制造设备和检测设备,以及国内外专家组成的研发与质控中心,加上高素质的员工队伍,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,确保我们以卓越的品质、良好的服务、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赢得客户的信赖!